警惕!劇毒!致死率高!切勿買賣食用

日期:2024-07-04 11:50 來源:明溪縣市場監督管理局
| | | |

當前正值河豚魚、藍環章魚、織紋螺、野生蘑菇生長繁殖旺盛期,為切實加強食品安全風險防控工作,預防人民群眾因食用河豚魚、藍環章魚、織紋螺及有毒野生蘑菇引發食物中毒事故,確保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,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特別提示廣大群眾切勿買賣、食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我是河豚魚
      學名河鲀,俗稱氣鼓魚、氣泡魚,外形特殊,種類繁多,當受到威脅時,會吞下水或空氣使身體膨脹成多刺的圓球,使其天敵很難下嘴。河豚魚雖然看著呆萌可愛,但小小的身軀卻藏著一種名為河豚毒素的劇毒物質。
      河豚毒素是自然界中所發現的毒性最大的神經毒素之一。毒素對腸道有局部刺激作用,吸收后迅速作用于神經末梢和神經中樞,可高選擇性和高親和性地阻斷神經興奮膜上鈉離子通道,阻礙神經傳導,從而引起神經麻痹而致死亡。河鲀毒素化學性質和熱性質均很穩定,鹽腌或日曬等一般烹調手段均不能將其破壞。中毒潛伏期很短,短至10—30min,長至3—6h發病,發病急,如果搶救不及時,中毒后最快的10min內死亡。目前尚無特效的解毒藥和治療方法。
我是藍環章魚
       隸屬于章魚科,俗稱藍圈章魚,是一種很小的章魚品種,臂跨不超過15厘米。它的體型只有高爾夫球大小,體表為黃褐色,通常生活在海邊,因為身體上鮮艷的藍環而得名。
藍環章魚的毒素主要為河豚毒素,是已知毒性最猛烈的有毒動物之一,盡管體型相當小,被這種小章魚咬上一口能致人死亡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我是織紋螺

俗稱麥螺或白螺等,主要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廣東等沿海地區。織紋螺的外形特征為尾部較尖、細長,長度約為1厘米,寬度約為0.5厘米,約指甲蓋大小。

其體內含有的河豚毒素會在短時間內侵蝕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,特別是赤潮期間,織紋螺因吞食河豚卵或攝食“赤潮”中的有毒藻類、富集和蓄積藻類毒素,毒性更強。食用后可產生頭暈、嘔吐、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癥狀,對食用織紋螺引起的中毒,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解毒藥物。

現在正值菌菇好時節

也是誤食野生蘑菇

導致中毒的高發期

 

小伙伴們一定要提高警惕!

福建省常見的有毒蘑菇主要有14種,毒性分類為急性肝損傷型、急性腎衰竭型、神經精神型、急性胃腸炎型以及橫紋肌溶解型。其中,不乏鵝膏菌、亞稀褶黑菇等劇毒種類,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亞稀褶黑菇,該類野生蘑菇是我省近幾年蘑菇中毒致死的第一元兇,誤食者表現為橫紋肌溶解等癥狀,如不在第一時間接受洗胃等治療,排除毒素,誤食者往往容易致死。

野生蘑菇種類繁多,一般人難以辨別有毒無毒,一旦中毒,死亡率很高,采食野生蘑菇存在著巨大的風險隱患,稍有不慎就會危害生命健康,面對這些野生的“美味”,要堅決做到不采摘、不買賣、不食用。

在此,我們鄭重提醒:

 

 

 

食品經營者

 

 

 

要嚴格落實食品安全,加強進貨查驗和索票索證,不得采購、銷售、加工來源不明、有毒有害的水產品及蘑菇等。

 

 

 消費者

 

 

 

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識,對于來歷不明、不常見的水產品及野生蘑菇,不捕撈、不購買、不食用,避免誤食引發食物中毒,如發現違法違規經營食品行為,請及時撥打投訴舉報電話“12315”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

相關鏈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