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蘭唐人街的“記憶捕手”

日期:2025-02-14 10:21 來源:中國僑網
| | | |

  中國農歷春節期間,荷蘭鹿特丹舉行了多場歡慶中國年活動。在唐人街的一輛有軌電車內,當地市民與華僑華人一起做紙蛇、畫扇面、蓋蛇形印章;在中央火車站,華人藝術工作者帶著市民改造旗袍、編織金絲燈籠。

  華人藝術家胡芬妹是歡慶中國年系列活動的組織者之一。身為鹿特丹春節籌委會的一員,胡芬妹策劃組織春節慶祝活動已有10余年。每年,她都會邀請荷蘭的文化機構和華人藝術工作者開展互動項目。

 

  

  

  胡芬妹。(受訪者供圖)

  胡芬妹介紹說,受邀的華人藝術工作者大多為華裔二代和三代,他們通過作品展現其視角下的中華文化,并與到訪者分享華人移民故事及移民所面臨的文化壁壘等。

30年前,9歲的胡芬妹隨父母從浙江玉壺移居荷蘭。考入阿姆斯特丹藝術學院后,胡芬妹在繪畫主題和風格的探索上接連受挫。作為班上唯一的華人,胡芬妹為融入主流而模仿作畫,但作品常被老師稱為“四不像”。
  畢業后,胡芬妹接觸到一個藝術項目,負責人琳達對她說“擁抱你的中國根”。胡芬妹受啟發,開始以華人移民的故事作為創作主題。她的作品記錄了荷蘭華人移民開辦的餐館、記憶里的玉壺山水風光,也以抽象的筆法描繪難以獲得文化與身份認同的華人后代。
2009年鹿特丹歌劇節期間,由胡芬妹和琳達制作的《中國女孩》上演,將荷蘭最早的唐人街與華人的故事呈現給當地觀眾。劇中運用了川劇變臉藝術,演繹了華人女孩的成長以及應對文化沖突的心路歷程。歌劇節結束后,《中國女孩》還在烏特勒支、海牙上演,受到荷蘭觀眾喜愛。
  如今,“中國女孩”的項目仍在進行,鼓勵并支持當地熱愛藝術的華人女性拿起畫筆、雕刻刀等勇敢追尋創作夢。與華人藝術工作者們的接觸讓胡芬妹發覺,故鄉永遠是繞不開的話題。
在鹿特丹唐人街的中餐館里,故鄉的痕跡隨處可見。胡芬妹也因此在創作之余走街串巷搜集華人移民的老物件,記錄從20世紀初至今的華人移民故事。

 

  

  游客和當地華人參觀胡芬妹搜集而來的華人移民老物件。(受訪者供圖)

  走訪中,胡芬妹聽到了許多華人追逐夢想、為華人贏得尊重的故事。她說,大部分老物件的主人已經離世,但他們留下的賬本、陶瓷碗、舊相冊,見證了華人如何從餐館柜臺后逐步走進當地社會。

 

  

  

華人移民曾使用的舞獅頭套。(受訪者供圖)

  為展示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,胡芬妹策劃荷蘭華人移民展。一些專家學者在觀展后聯系胡芬妹,進一步了解華人移民在不同時代的生活境遇。胡芬妹還在鹿特丹唐人街創立名為Space101的藝術空間來保存走訪所得的物品。

  藝術空間內同時收藏大量關于華人社區的出版物,供民眾免費翻閱。不少華人藝術家慕名而來,將藝術空間當作創意工作場所,舉辦剪紙、傳統中國茶藝、彩色琉璃制作等手工坊。

 

  

 

 當地市民在Space101內參與主題活動。(受訪者供圖)

 

  胡芬妹說,從艱難謀生到成家立業,初代華人移民靠著手藝一點點筑起生活根基,但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讓華人社區在當地社會“隱形”,各類沖突在所難免。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,華人的聲量逐漸提高。華人社區的文化與歷史需要被看到,這樣才能為華人的生活創造更多機遇。
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

相關鏈接: